蔡格尼克效應 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[多圖]
文章分類:心理
你也會想看的:女性健身有何運動?女性健身該吃什麼?[圖]

早在20世紀20年代德國心理學傢蔡格尼克就研究發現,人們對那些未完成的事情比已經完成的目標擁有更深刻的記憶。同樣中國古人在《詩經·周南·關雎》中就有“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”的描寫,二者異曲同工。之後便有瞭“夢寐以求”的說法,而有些人更是對未獲得人或事物日夜期盼,正是印證瞭“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,失去瞭才懂得珍惜”。
那麼,為什麼會有“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”這種心理呢?
1、未完成感
“未完成感”是一種常見的狀態,它是指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狀態,這與人的需求心理有關。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傢馬斯洛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提出瞭知名的“需求層次理論”,表明人們需求層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,在任何一層次都可能有得不到滿足的情況。
“未完成感”會激發人強烈的心理擴張情緒,驅使人們為瞭完成目標而努力。比如上一代未完成的心願希望下一代實現,某些為到達心理需要而采取極端手段。這些結果有好有壞,但是切忌不要陷入“未完成感”的泥沼。
2、競爭壓力